今天看到这么一个话题:
弓者,窮也。弓與人力,各得窮盡也。如弓力四十觔,人皆可用,能發五錢重箭,何也?箭長二尺三寸,搭上弓弦,弦去弓背五寸,除去五寸,仍餘一尺八寸 。扯滿至彀,弓來合深力盡,又加射者撒放之巧力,故箭發百步,仍能殺敵
出自晚明武术名家程冲斗的《蹶张心法》
所谓一拳,名曰一把。十把之箭,其重四钱五分。如四力之弓,则用箭九把半以长,或至十把,尤为相称,其重则五钱五分。
出自李呈芬《射经》
大约弓力量十斤者,箭可重一钱二分,百斤之弓,箭可重一两二钱。
出自《高氏武经射学正宗》
按照1钱约等于3.72克 的话
每矢连簇重五六钱者军中多用
这箭岂不是轻的过头?
提的问题是明朝弓箭箭重为啥那么轻?
看了一些老师的回答,结合自己的理解,简单分析下:
一、明朝的弓箭其实分两种一种是民用的,一种是军用的,民用的主要用途是打猎或者文化属性方面的应用,一般也就上面说的弓力是40明斤,配箭重5钱。军用的打仗杀敌的如《天工开物 · 佳兵》所载战弓的弓力根据强弱,上力为120明斤;中力约80-90明斤;下力为60明斤。并不全是小磅数的弓,明代军用的也有两种弓一种是大梢弓,大梢弓属于清承明制在明朝军队就有到清代被发扬光大。另一种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代小梢弓,我们的传统弓属于反曲弓这个大家共识,我觉得明代小梢弓就是封建王朝时代传统弓反曲发展的顶峰了,然后清代发扬光大的大梢弓是另辟蹊径,在反曲的基础上加上长弓的优势。威力更大。
二、明代经过宋代、元代的变迁到了明代,文化经济中心南移,文人商贾到了南方势必要适应当地的方方面面,南方热湿的环境不适合传统复合弓,南方地势多丘陵没有广阔的场地发展大磅数的传统复合弓,南方主要的传统弓是竹木弓、棒棒弓这类的小磅数传统弓,文人商贾久而久之被同化,然后这批人又是比较活跃的全国各地跑,这种小磅数的弓也会被传播到各地。再加上当时主要流行的还是明代小梢弓,给人一假象明代都是小磅数的弓,箭是需要配合弓的,所以箭也就轻了。
就像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军旅射箭描述过民间弓和军用弓的差别—夫箭之轻重当以弓力为准,若南方小弓而发北方大箭,则不能过三十步。用北方大弓而发南方竹箭,则摧折矣。而南方所用之箭不过五钱,夹衣五层则不能透,又安足以称为利器也?
本站相关热词:SPG弓箭射箭品牌官网/弓/箭/反曲弓/复合弓/传统弓/儿童弓/攻防箭/箭靶/美猎弓/直拉弓/碳素箭/箭侧垫/弓片/弓弦/减震/瞄准器/撒放器/团建拓展户外射箭运动亲子游戏